专家圆桌 | 医疗数据资产在肿瘤诊疗和科研等场景应用的机会与挑战
首届上海重大疾病数据科学论坛已经圆满落幕,专家们在论坛上围绕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度研讨,本期将带来第二次专家讨论回顾,主题为:“医疗数据资产在肿瘤诊疗和科研等场景应用的机会与挑战”,由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业主持,空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聂勇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陈可欣、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先春、上海数据交易所重大疾病数据行业创新中心副主任马嫣然、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婧参与了讨论。
王伟业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王伟业主任作为本场的主持人,提出此次讨论主要围绕临床数据、资产化、业务场景等5个关键词。指出医学诊疗研究本质是关注健康、高危、患病三种人群状态,数据是关键。医疗数据资产化需具备可评估、可交易、能增值三个要素。医疗数据应用的机会在于精准医学、临床诊疗方案优化、促进新药研发等;挑战包括安全伦理法规、AI模型可解释性、跨学科沟通及数据质量和标准化等问题。还介绍了数据产品化的思路,即基于PICOS原则做数据特征,解决原始数据价值评估和安全性问题。 聂勇战 空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 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聂勇战主任强调数据高质量对医院、科室和平台的重要性,以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为例,指出数据管理不当会降低可用性。建议数据中心与医院相互反馈,对评估不行的数据提供单位进行反省和纠正。同时提出开发APP软件用于数据登记,实现交互式模式,提高数据的便利性和完整性。 陈可欣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陈可欣院长强调,无论AI如何发展,海量、精准且标准化的数据都是最宝贵的资源。结合自身经历,她指出以往小作坊式的数据处理模式效率较低,未来应明确分工,借助更多企业力量并遵循游戏规则来提升数据处理速度。AI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优良的数据支持,而目前我国在数据共享机制上存在缺失,导致数据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价值。她认为,建立大数据中心并明确共享规则至关重要,同时应与专业人士或平台合作,解决数据应用中的问题,实现数据价值转化与安全应用。 高先春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高先春研究员分享了公共数据库为科研带来的便利,同时指出中国缺乏公认的肿瘤数据库,与国际存在差距。以UK biobank数据交易为例,认为其可作为国内数据资产化评估定价的参考。他还提到数据交易面临数据质量、价值评估等挑战,以自身所在医院的胃癌和肠癌队列研究为例,说明数据投入大但价值评估困难,需建立相关规则提升数据质量。 马嫣然 上海数据交易所重大疾病 数据行业创新中心副主任 马嫣然主任分享了医疗数据资源应用的实践经验。她指出,当前医疗数据产品已在多领域实现场景探索,像医院数据可助力制药企业研发、精准诊疗和市场策略调整;眼科、实验室、影像、骨科等数据也分别在对应产业发挥重要价值,且应用潜力超预期,吸引了科研机构及跨领域企业的关注。马主任强调数据开放流通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面临定性、定价和供需匹配等挑战。构建供需沟通平台十分关键,随着数据流通增多,有望形成规则,释放医疗健康数据的价值,推动市场发展。 赵婧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赵婧律师表示我国数据所有权尚无定论,涉及个人、企业和国家利益博弈。数据交易需进行脱敏和清理,否则可能引发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准确性问题。提出数据评估可采用成本法、市场化评估法和收益法,但认为应由国家统筹进行,以避免利益分割问题。还提到医疗数据资产化在整个医药大健康行业面临机遇和挑战,需匹配相应法律服务。 郜恒骏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最后由郜恒骏主任总结本场讨论,讲述了决定成立重大疾病数据行业创新中心的心路历程,以股票交易所、房产交易所为例,强调不应错过数据交易的发展机遇。认为数据产品概念推动了转化医学前移,但数据所有权是关键问题,“数据20条” 的三权分置提供了解决思路。同时担忧数据质量问题,认为数据质量比安全性更重要,随着数据产品开发的推进,数据质量、法律法规评估等方面将面临诸多挑战。 本次圆桌论坛聚焦医疗数据,深入探讨了医疗数据资产化及在诊疗和科研场景中的应用。与会者围绕数据资产化的要素、实现路径展开讨论,分析了精准医学、临床诊疗优化、新药研发等应用机会,同时也正视了安全伦理、AI 模型可解释性、数据质量与标准化等挑战。还分享了医疗数据产品在制药、器械研发、AI 训练等多领域的应用案例,强调数据开放的趋势以及构建供需连接平台、形成规范规则的重要性,对推动医疗数据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END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