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数据领域相关话题成为众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我们综合各类媒体和平台的公开报道,对2025年两会中有关数据工作的建议提案进行了梳理,倾听代表委员声音,不断提升数据工作质效。一、基层数据资源共享面临诸多挑战 尽快明确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定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将“促进基层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全国政协经社理事会和民盟中央的重点课题,赴杭州、贵州、广西等地进行调研。他表示,面对当前基层社区日趋复杂的治理现状,一面是基层智慧服务和管理对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和对数据共享的强烈呼声,另一面则是,由于各部门法律法规的制约以及信息技术标准不一致等障碍,政府数据共享难有实质性进展。贾楠建议,首先是尽快明确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定。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利于数据共享的限制性规定。以社会管理的必须,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的需要作为分界点,明确在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中对个体信息数据的使用权,确保各级事权与数权相统一,使个体信息数据在法律的规范下,应用于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解决数据不敢共享的问题。其次,加强数据治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根据民法典第四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相关规定,加强数据治理和部门间数据共享标准规范的制定,明确个人信息处理的主体职责,规范明确数据权利和义务。在管理上制定数据共享授权制度,建立分级管理、分级授权管理方式,为数据的安全使用创造法律依据和保障环境。进一步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按照数据管理的要求,对数据管理运用及主体行为予以规范。加强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确保数据安全。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李书福建议:
1.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巩固产业升级好势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这将进一步筑牢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根基。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2.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工业制造”重点行动,建立数据在产业链中互联互通机制,降低产业链组织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支持制造业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价值链层次,形成全链提升的规模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就加强AI深度伪造欺诈管理等社会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各个领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AI深度伪造内容侵权现象愈演愈烈,欺诈事件频发。针对AI深度伪造内容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关立法虽有关注这一议题,但已出台的规章制度还不具备可操作的细则和明确的处罚标准。李东生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1.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台。
2.明确对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务商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完善未按要求进行标识的行为界定、分类细则,以及相应的处罚标准。
3.加强深度合成内容标识技术标准和发布的管理,保证标识的有效性,对相关内容平台出台要求,用户在发布深度合成的视频、音频等内容时,有义务对其进行标识。
4.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有效监管。
来源:新浪财经
全国人大代表、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大规模、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集是大模型性能突破、落地应用的核心,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起着关键作用。加强人工智能国家数据集建设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国家数据集建设,在关键重要领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科学数据和行业数据的高质量示范构建,完备数据治理能力,形成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构建安全可控、智能敏捷的新型共享治理体系,实现规模化多中心数据的高效互联与可靠共享;充分利用算力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推进算力与数据资源深度融合,构建数算一体的计算架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国家数据集的安全开发利用,确保公开/敏感分类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安全保护。来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提出关于“创建工程数字档案馆,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她认为,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规模空前庞大。目前工程档案仍然以纸质版资料为主,由于档案规模过于庞大,使得档案的查询利用变得异常困难,特别是当需要调取相关基础设施档案进行分析时,通过纸质资料获取数据的效率很低,难以满足精准养护、应急处治的要求。因此,张胜林建议:
1.建立工程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和要求,催生工程“存量市场”中新的业态,促进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与工程建设领域融合发展。
2.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先行先试,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工程数字档案馆,为行业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价值。
3.组织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以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核心,覆盖项目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保管、利用”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体系。
来源:多彩贵州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在两会期间表示,打破信息壁垒、完善数据市场制度建设,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全球人工智能热潮推动算力需求增长,算力成为AI发展的关键基础。因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数据产权法规,明晰数据权益界限,强化数据市场监管,规范数据交易秩序;推动全国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分散壁垒;在医疗卫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三大行业率先试点数据要素建设,总结经验后逐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2.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算力成为支撑AI发展的关键基础。通信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这场竞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中兴通讯将继续加大在AI和算力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卫生技术评估领域的应用,设立示范点,推广AI融合医疗评估的实践经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在更多行业的应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智慧城市发展。
七、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敏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防范。一是通过政策与产业协同赋能国内AI生态建设。面对底层生态被外国占据的现状,推动国产化替代,鼓励国产AI框架研发,提升国产AI芯片的市占率。加强跨领域技术合作,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制定覆盖环境、数据、模型和应用的全方位安全评估标准。同时做好人才储备,在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安全课程,培养AI+安全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强化内生性数据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加强模型使用权限管理,加强风险评估,防范人工智能模型被恶意滥用,应对AI数据投毒、深度伪造等新型威胁。同时强化安全数据传输通道和安全算力基础支持,防范信息泄露风险。三是提升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销毁等全流程的管理要求,明确数据访问权限和存储处理方式。完善数据防泄漏、敏感数据识别、数据审计溯源和人工智能态势感知等实时监控和动态防御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八、构建以数据和软件为中心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及数字发展生态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徐鹏飞指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我国核能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核领域仍缺乏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性数据中心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工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他建议:1.构建以数据和软件为中心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及数字发展生态。可以建立覆盖核领域全产业链的行业性数据中心平台,充分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链长”优势,构建满足核工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软件产品研发体系。2.加强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推动构建核工业数据内部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的机制。我国核工业发展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希望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加工成为数据产品,赋能产业数智化升级发展。3.要加强人才、资源等专项支持。鉴于核工业的高安全性和高标准要求,亟待在核领域实现基于数据和工业软件驱动的可信可靠人工智能技术,以保障国家的生态和能源安全。 九、建设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完善国家级具身智能发展规划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的建议聚焦于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算力和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贺晗建议:1. 建立与完善国家级具身智能发展规划,推动大脑、小脑与机械本体协同发展。鼓励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建设,避免重复“造轮子”。鼓励人形机器人开发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层、从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如开源代码库、仿真环境库、开源数据集等,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创新氛围,降低创业、研发门槛。2. 加快人形机器人标准建设,创建生态认证体系。包括硬件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3D数据集标准、性能标准、伦理安全等标准。来源:国家数据局
声明:推送稿件文字、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出现版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