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 | 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2025-09-19 0
9月18日下午,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情况。河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华卿,辽宁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洋,浙江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旭升,湖南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述东,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鹏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数据局新闻发言人、政策和规划司副司长栾婕主持发布会。

图片

国家数据局总体进展:“三个一批” 推动改革落地

国家数据局新闻发言人栾婕指出,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整体呈现 “三个一批” 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先行经验:


  1. 落地一批创新性强的改革举措
    各试验区突破传统制度约束,大胆探索数据要素配置新路径。例如,浙江杭州创新推出 “改革沙盒” 机制,围绕数据流通链式授权、善意使用风险隔离、涉数争议解决等关键领域,为企业提供创新容错纠错空间,激发数据产业活力;浙江温州针对数据交易中 “信任不足” 的核心痛点,建立 “企业自查 — 专家审查 — 政府背书” 三段式合规评审模式,将数据流通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构建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

  2. 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各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案例。湖南依托文化产业优势,以数据赋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世界级音视频产业集群,形成数据驱动产业升级的 “湖南经验”;河南聚焦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探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参考的应用范式;辽宁、海南则分别在农业农村、南繁种业等细分领域,探索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新模式。

  3. 解决一批数据价值释放的痛点问题
    以 “破解供数、用数难题” 为核心,各试验区针对性推进改革。辽宁从农业农村领域切入,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厘清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等数据底数,化解基层治理矛盾;海南发挥国家育种基地战略优势,整合种业科研数据,打造 “一张网” 与数字化育种体系,推动 “南繁硅谷” 数据赋能种业创新,切实解决科研数据分散、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各省核心探索与成果

浙江省:以 “制度 + 市场 + 生态” 构建数据产业高地

作为数字经济先发省份,浙江通过 “全省统筹 + 区域特色” 模式,推动数据要素改革走在前列:


  1. 制度保障:筑牢数据流通合规基础
    立法层面,杭州出台《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首次明确数据持有、使用、经营等权益,界定数据权益登记的范围与效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的 “权益导航”;司法层面,建立涵盖法庭、检察室、仲裁院、保卫支队、公证服务中心的 “五位一体” 数据司法保障体系,形成涉数纠纷全链条解决机制;合规层面,温州编制 23 项数据相关制度文件、合规指引及负面清单,通过三段式合规评审模式,让企业数据流通 “有章可循”。

  2. 市场培育:壮大数商生态与应用场景
    成立浙江数商联盟,两年内评选出 140 余家领军型和成长型数商,形成多层次数商群体;杭州市设立十亿级数据要素产业专项发展基金,联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破解人工智能发展 “语料瓶颈”;宁波创新 “企业办市场” 模式,由市场主体主导建设港航物流平台,上线 “海上丝路指数” 等 170 余项数据产品,服务全球 16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 余万用户,实现数据 “供 — 流 — 用” 闭环。

  3. 产业生态:打造三大特色数据产业集群
    杭州 “中国数谷” 聚焦数据可信流通,建成 “三数一链”(数联网、数交所、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基础设施与密态计算中心,集聚 2410 家数商,上架 4513 个数据产品;温州 “数安港” 以数据安全为核心,落地数场、可信空间等 6 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吸引 772 家企业入驻,推出 502 个数据产品;宁波 “数创港” 深耕行业应用,在港航物流、纺织服装等领域打造垂直平台,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

  4. 公共数据应用:释放民生领域数据价值
    在医疗健康领域,杭州开展省域健康医疗数据授权应用试点,以 “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 模式,将超 1.2 亿条脱敏后的门诊病历、检查检验数据授权开发主体,训练 “安诊儿” 人工智能大模型。该模型已接入全省县级以上医院,提供健康咨询、报告解读等智能服务,日均服务 30 万人次,累计服务超 8200 万人次,构建 “AI + 互联网医疗” 新范式。


辽宁省:以 “场景驱动” 激活重点行业数据潜力

辽宁以 “破解行业痛点” 为导向,在农业农村、医疗健康等领域打造数据应用标杆:


  1. 政策与标准:构建改革基础支撑体系
    出台《辽宁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公共数据供给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数据开发;发布《辽宁省数字政府标准规范汇编(2025 年版)》,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等 7 个维度建立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高质量汇聚与治理;通过 “数字经济场景对接会” 培育 120 个示范场景,以需求牵引数据资源整合。

  2. 农业农村:数据赋能基层治理与资产监管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 “底数不清、权属不明” 问题,构建农村土地大数据监督系统,汇集土地使用现状、不动产权登记、林权等 87 万条数据,形成 “一张地图摸清底数、一组模型厘清问题、一张清单推动整改、一套系统长效治理” 的机制。以沈阳为例,通过该系统处理违规问题整改率达 94.8%,收回土地发包资金 3 亿余元,全市涉农土地信访量同比下降 13.2%,切实化解基层矛盾。

  3. 医疗健康:简化商保理赔流程,提升民生服务效率
    针对商业健康险 “核验成本高、理赔周期长” 等痛点,建设 “商业健康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打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患者等 5 类数据,实现保险权益在线核验、费用实时结算。目前平台覆盖省内 9 个地市,接入近 50 家医疗机构和 20 家保险公司,累计服务超 50 万人次,支付金额超 10 亿元,为保险机构节省运营成本超亿元,理赔时间从 “1 个月以上” 缩短至 “实时秒结至 T+3 天”,实现 “零跑腿、零单证、零垫资、零等待” 的 “4 零” 服务。

  4. 数据标注: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夯实 AI 数据基础
    推进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构建 “数据采集 — 智能标注 — 质量审核 — 模型训练” 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入前沿 AI 大模型技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基地已建成 5 个技术创新平台,标注数据超 7100TB,形成 37 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并应用于 43 个大模型,引育标注企业 58 家,带动从业人员超 1.1 万人,产业规模从 2024 年初的 2 亿元跃升至 24 亿元;同时参与编制 1 项国际标准、2 项国家标准及多项行业标准,在医疗影像、工业质检等领域形成专业化标注能力。


海南省:以自贸港优势推动数据跨境与特色产业赋能

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聚焦 “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国际数据服务、南繁种业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1. 制度创新:突破数据跨境流通政策壁垒
    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数据中心发展规定》,以地方立法明确国际数据中心业务范围,支持企业开展游戏服务、影视加工、商业航天、北斗应用等国际数据服务;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 年版)》,针对深海、种业、免税等自贸港特色行业,放宽数据出境限制,为产业创新拓展空间。

  2. 基础设施:构建国际化数据服务能力
    加快建设连接东南亚的第二、第三条国际海缆,获批在海口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9 个重点产业园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线,显著提升国际网络访问性能;设立海南省国际数据综合服务中心、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已为 160 余家企业提供数据跨境咨询与服务,搭建 “便捷高效、安全可控” 的跨境数据基础设施底座。

  3. 场景应用:数据赋能南繁种业与数字贸易
    在南繁种业领域,打造 “三个一” 体系:“种业数据一张网” 整合科研、生产、销售等全链条数据,服务 9 个院士平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种业科研可信数据空间” 推动基因型、表型、测序等数据融合利用,构建数据共享与跨境协作场景;“种业大模型‘丰登・水稻’” 整合全球 140 万篇中英文文献(覆盖领域成果 98% 以上),形成知识问答数据集与多组学知识图谱,为智能育种提供决策支撑。
    在数字贸易领域,推动 “游戏出海”“短剧出海”“跨境直播”“来数加工” 等业态发展:300 余款游戏部署海外,覆盖 148 个国家和地区;陵水依托海底数据中心、国际海缆等优势发展短剧出海;儋州创新工业数据 “来数加工” 模式,完成多单业务落地,探索国际数据业务新路径。


河南省:以 “算力 + 产业 + 场景” 推动数据要素落地

河南聚焦 “夯实算力基础、壮大市场主体、打造标杆场景”,推动数据产业规模化发展:


  1. 算力支撑:构建高效协同的算力服务体系
    上线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接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验验证平台,推动 “异域、异构、异属” 算力资源高效匹配;郑庆哈(郑州、庆阳、哈密)算力网实验场入选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其先导项目 “郑高新全域算力网” 实现 “入园、入企、入校、入户” 服务,让用户摆脱单一供应商定价束缚,平均算力使用成本下降约 30%,全网算力资源利用率从 40% 提升至 75%;建立 “算力券” 机制,对使用超算中心、AI 计算中心等算力资源的主体,按 20% 费用予以补贴,降低用数门槛。

  2. 市场培育:构建多层次数据产业生态
    建立省数据企业培育库,首批认定 179 家数据企业,纳入财政奖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范围;制定 “重点平台企业清单” 与 “引进企业清单”,依托中原数据要素生态产业园、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等载体,加速数商与第三方服务机构集聚;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完善规则,累计推出超 1600 项数据产品,加强与其他交易机构互认互通,打造区域性数据交易枢纽。

  3. 场景应用:数据赋能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
    交通领域,“多源数据融合助力恶劣天气交通保通保畅” 项目汇聚省市县气象、公安、交通等 14 大类 600 余种数据,形成 30 余种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数据产品,试点路段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 53.2%-58%,拥堵率下降 76%-85.5%,防灾减损效益显著;物流领域,郑州、洛阳打造多式联运智能解决方案、物流全程可视化跟踪等案例,入选全国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城市,推动物流数据跨区域、跨企业流通。

  4. 产业布局:构建 “一区多园” 特色发展格局
    出台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编制产业图谱,推动郑州打造全省数据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数据资源、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其他地市建设数据标注、算力服务等专业园区,赋能卫星遥感、中医中药、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转型。目前全省数据产业规模近 2000 亿元,郑州金水科教园区引育数据企业近 200 家,洛阳大数据产业园集聚产业链企业 300 余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湖南省:以 “制造业 + 文化” 双轮驱动数据价值释放

湖南锚定 “三高四新” 蓝图,以数据要素赋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科技融合,形成 “点上突破、链上联动、面上铺开” 的发展态势:


  1. 先进制造业: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升级
    发布《湖南省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2025—2027)》,提出 “三年三步走” 战略,推动数据在制造全流程深度应用;培育 3 个全球 “灯塔工厂”、9 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4 个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 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 75%。典型案例包括:三一重工打通 “研产供销服” 全链条数据,产量提升 70%,库存周转率提高 25%;中车株机 “智慧工厂” 实时采集设备数据优化生产,产品交付周期缩短 15%,轨道交通装备出口订单累计超 159 亿美元。

  2. 产业链协同:构建 “链主带动、中小配套” 生态
    以龙头企业为 “链主”,推动数据在产业链上下游流通共享。例如,中联智慧产业城整合产业链产品数据、市场数据与工业数据,实现设计协同、生产优化与供应链风险预警,研发周期缩短 30%,带动整体协同效率提升 40% 以上;通过 “智赋万企” 行动,推动 14.4 万家企业 “上云”、1.3 万家企业 “上平台”,覆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助力中小企业从 “传统制造” 向 “数字制造” 转型。

  3. 文化科技融合:打造马栏山 “中国 V 谷” 音视频产业集群
    以马栏山为核心,构建 “底座支撑 + 数据供给 + 场景创新 + 产业生态” 模式:算力方面,形成 500P 算力池(即将扩展至 1000P),算力成本降低 40%,产业利润率提升 15%-20%;制作方面,建设多云调度、实时渲染等四大平台,4K/8K 视频渲染效率提升 100 倍,单帧成本下降 30%;数据供给方面,依托湖南广电 100 万小时音视频资源,开发 1000 万条素材、600 万条标注数据,交易音视频数据 30 万小时,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 “语料”;场景方面,湖南博物院 “山海” App 整合全球 80 家博物馆资源,数字化 5 万件文物,用户超 3000 万;张家界 5G+8K 全景直播系统生成游客热力图,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35% 以上。

  4. 普惠服务:数据助力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
    依托 “湖南省企业收支流水征信平台”,累计为 6.6 万户中小微企业授信 707.4 亿元,降低融资成本 20% 以上;通过 “湖南省物流数智云平台”,助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15%,切实解决中小企业 “融资难、物流贵” 等问题。


各省下一步工作计划

  1. 浙江省

    贯彻国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规范,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优化公共数据质量,提升政企数据供需对接效率,打造更多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标杆场景,推动数据 “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2. 辽宁省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医疗健康等领域数据应用,发挥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优势,推动沈阳、大连 “双核驱动”,培育数据标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协同互补的产业集群,助力装备制造、医疗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
  3. 海南省

    依托自贸港政策,推进 “人工智能 + 应用场景” 深度融合,聚焦种业、深海、商业航天等特色领域,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研究促进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探索与欧盟、东南亚等地区的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推动国际数据业务集聚发展。
  4. 河南省

    完善 “一区多园” 产业布局,加快省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落地,推进 “一系统一授权”“一市一授权” 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持续举办 “数据要素 ×” 大赛与生态大会,挖掘更多行业融合案例,壮大数据产业规模。
  5. 湖南省

    加快制造业 “智改数转网联” 步伐,推动 “灯塔工厂”“智能工厂” 向更多行业延伸;深化马栏山 “中国 V 谷” 建设,打造音视频产业技术策源地与价值倍增地,为数据赋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 “湖南样板”。
9月18日下午,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情况。河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华卿,辽宁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洋,浙江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旭升,湖南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述东,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鹏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数据局新闻发言人、政策和规划司副司长栾婕主持发布会。

图片

国家数据局总体进展:“三个一批” 推动改革落地

国家数据局新闻发言人栾婕指出,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整体呈现 “三个一批” 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先行经验:


  1. 落地一批创新性强的改革举措
    各试验区突破传统制度约束,大胆探索数据要素配置新路径。例如,浙江杭州创新推出 “改革沙盒” 机制,围绕数据流通链式授权、善意使用风险隔离、涉数争议解决等关键领域,为企业提供创新容错纠错空间,激发数据产业活力;浙江温州针对数据交易中 “信任不足” 的核心痛点,建立 “企业自查 — 专家审查 — 政府背书” 三段式合规评审模式,将数据流通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构建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

  2. 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各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案例。湖南依托文化产业优势,以数据赋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世界级音视频产业集群,形成数据驱动产业升级的 “湖南经验”;河南聚焦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探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参考的应用范式;辽宁、海南则分别在农业农村、南繁种业等细分领域,探索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新模式。

  3. 解决一批数据价值释放的痛点问题
    以 “破解供数、用数难题” 为核心,各试验区针对性推进改革。辽宁从农业农村领域切入,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厘清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等数据底数,化解基层治理矛盾;海南发挥国家育种基地战略优势,整合种业科研数据,打造 “一张网” 与数字化育种体系,推动 “南繁硅谷” 数据赋能种业创新,切实解决科研数据分散、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各省核心探索与成果

浙江省:以 “制度 + 市场 + 生态” 构建数据产业高地

作为数字经济先发省份,浙江通过 “全省统筹 + 区域特色” 模式,推动数据要素改革走在前列:


  1. 制度保障:筑牢数据流通合规基础
    立法层面,杭州出台《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首次明确数据持有、使用、经营等权益,界定数据权益登记的范围与效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的 “权益导航”;司法层面,建立涵盖法庭、检察室、仲裁院、保卫支队、公证服务中心的 “五位一体” 数据司法保障体系,形成涉数纠纷全链条解决机制;合规层面,温州编制 23 项数据相关制度文件、合规指引及负面清单,通过三段式合规评审模式,让企业数据流通 “有章可循”。

  2. 市场培育:壮大数商生态与应用场景
    成立浙江数商联盟,两年内评选出 140 余家领军型和成长型数商,形成多层次数商群体;杭州市设立十亿级数据要素产业专项发展基金,联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破解人工智能发展 “语料瓶颈”;宁波创新 “企业办市场” 模式,由市场主体主导建设港航物流平台,上线 “海上丝路指数” 等 170 余项数据产品,服务全球 16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 余万用户,实现数据 “供 — 流 — 用” 闭环。

  3. 产业生态:打造三大特色数据产业集群
    杭州 “中国数谷” 聚焦数据可信流通,建成 “三数一链”(数联网、数交所、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基础设施与密态计算中心,集聚 2410 家数商,上架 4513 个数据产品;温州 “数安港” 以数据安全为核心,落地数场、可信空间等 6 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吸引 772 家企业入驻,推出 502 个数据产品;宁波 “数创港” 深耕行业应用,在港航物流、纺织服装等领域打造垂直平台,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

  4. 公共数据应用:释放民生领域数据价值
    在医疗健康领域,杭州开展省域健康医疗数据授权应用试点,以 “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 模式,将超 1.2 亿条脱敏后的门诊病历、检查检验数据授权开发主体,训练 “安诊儿” 人工智能大模型。该模型已接入全省县级以上医院,提供健康咨询、报告解读等智能服务,日均服务 30 万人次,累计服务超 8200 万人次,构建 “AI + 互联网医疗” 新范式。


辽宁省:以 “场景驱动” 激活重点行业数据潜力

辽宁以 “破解行业痛点” 为导向,在农业农村、医疗健康等领域打造数据应用标杆:


  1. 政策与标准:构建改革基础支撑体系
    出台《辽宁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公共数据供给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数据开发;发布《辽宁省数字政府标准规范汇编(2025 年版)》,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等 7 个维度建立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高质量汇聚与治理;通过 “数字经济场景对接会” 培育 120 个示范场景,以需求牵引数据资源整合。

  2. 农业农村:数据赋能基层治理与资产监管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 “底数不清、权属不明” 问题,构建农村土地大数据监督系统,汇集土地使用现状、不动产权登记、林权等 87 万条数据,形成 “一张地图摸清底数、一组模型厘清问题、一张清单推动整改、一套系统长效治理” 的机制。以沈阳为例,通过该系统处理违规问题整改率达 94.8%,收回土地发包资金 3 亿余元,全市涉农土地信访量同比下降 13.2%,切实化解基层矛盾。

  3. 医疗健康:简化商保理赔流程,提升民生服务效率
    针对商业健康险 “核验成本高、理赔周期长” 等痛点,建设 “商业健康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打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患者等 5 类数据,实现保险权益在线核验、费用实时结算。目前平台覆盖省内 9 个地市,接入近 50 家医疗机构和 20 家保险公司,累计服务超 50 万人次,支付金额超 10 亿元,为保险机构节省运营成本超亿元,理赔时间从 “1 个月以上” 缩短至 “实时秒结至 T+3 天”,实现 “零跑腿、零单证、零垫资、零等待” 的 “4 零” 服务。

  4. 数据标注: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夯实 AI 数据基础
    推进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构建 “数据采集 — 智能标注 — 质量审核 — 模型训练” 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入前沿 AI 大模型技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基地已建成 5 个技术创新平台,标注数据超 7100TB,形成 37 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并应用于 43 个大模型,引育标注企业 58 家,带动从业人员超 1.1 万人,产业规模从 2024 年初的 2 亿元跃升至 24 亿元;同时参与编制 1 项国际标准、2 项国家标准及多项行业标准,在医疗影像、工业质检等领域形成专业化标注能力。


海南省:以自贸港优势推动数据跨境与特色产业赋能

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聚焦 “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国际数据服务、南繁种业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1. 制度创新:突破数据跨境流通政策壁垒
    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数据中心发展规定》,以地方立法明确国际数据中心业务范围,支持企业开展游戏服务、影视加工、商业航天、北斗应用等国际数据服务;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 年版)》,针对深海、种业、免税等自贸港特色行业,放宽数据出境限制,为产业创新拓展空间。

  2. 基础设施:构建国际化数据服务能力
    加快建设连接东南亚的第二、第三条国际海缆,获批在海口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9 个重点产业园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线,显著提升国际网络访问性能;设立海南省国际数据综合服务中心、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已为 160 余家企业提供数据跨境咨询与服务,搭建 “便捷高效、安全可控” 的跨境数据基础设施底座。

  3. 场景应用:数据赋能南繁种业与数字贸易
    在南繁种业领域,打造 “三个一” 体系:“种业数据一张网” 整合科研、生产、销售等全链条数据,服务 9 个院士平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种业科研可信数据空间” 推动基因型、表型、测序等数据融合利用,构建数据共享与跨境协作场景;“种业大模型‘丰登・水稻’” 整合全球 140 万篇中英文文献(覆盖领域成果 98% 以上),形成知识问答数据集与多组学知识图谱,为智能育种提供决策支撑。
    在数字贸易领域,推动 “游戏出海”“短剧出海”“跨境直播”“来数加工” 等业态发展:300 余款游戏部署海外,覆盖 148 个国家和地区;陵水依托海底数据中心、国际海缆等优势发展短剧出海;儋州创新工业数据 “来数加工” 模式,完成多单业务落地,探索国际数据业务新路径。


河南省:以 “算力 + 产业 + 场景” 推动数据要素落地

河南聚焦 “夯实算力基础、壮大市场主体、打造标杆场景”,推动数据产业规模化发展:


  1. 算力支撑:构建高效协同的算力服务体系
    上线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接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验验证平台,推动 “异域、异构、异属” 算力资源高效匹配;郑庆哈(郑州、庆阳、哈密)算力网实验场入选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其先导项目 “郑高新全域算力网” 实现 “入园、入企、入校、入户” 服务,让用户摆脱单一供应商定价束缚,平均算力使用成本下降约 30%,全网算力资源利用率从 40% 提升至 75%;建立 “算力券” 机制,对使用超算中心、AI 计算中心等算力资源的主体,按 20% 费用予以补贴,降低用数门槛。

  2. 市场培育:构建多层次数据产业生态
    建立省数据企业培育库,首批认定 179 家数据企业,纳入财政奖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范围;制定 “重点平台企业清单” 与 “引进企业清单”,依托中原数据要素生态产业园、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等载体,加速数商与第三方服务机构集聚;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完善规则,累计推出超 1600 项数据产品,加强与其他交易机构互认互通,打造区域性数据交易枢纽。

  3. 场景应用:数据赋能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
    交通领域,“多源数据融合助力恶劣天气交通保通保畅” 项目汇聚省市县气象、公安、交通等 14 大类 600 余种数据,形成 30 余种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数据产品,试点路段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 53.2%-58%,拥堵率下降 76%-85.5%,防灾减损效益显著;物流领域,郑州、洛阳打造多式联运智能解决方案、物流全程可视化跟踪等案例,入选全国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城市,推动物流数据跨区域、跨企业流通。

  4. 产业布局:构建 “一区多园” 特色发展格局
    出台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编制产业图谱,推动郑州打造全省数据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数据资源、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其他地市建设数据标注、算力服务等专业园区,赋能卫星遥感、中医中药、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转型。目前全省数据产业规模近 2000 亿元,郑州金水科教园区引育数据企业近 200 家,洛阳大数据产业园集聚产业链企业 300 余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湖南省:以 “制造业 + 文化” 双轮驱动数据价值释放

湖南锚定 “三高四新” 蓝图,以数据要素赋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科技融合,形成 “点上突破、链上联动、面上铺开” 的发展态势:


  1. 先进制造业: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升级
    发布《湖南省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2025—2027)》,提出 “三年三步走” 战略,推动数据在制造全流程深度应用;培育 3 个全球 “灯塔工厂”、9 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4 个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 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 75%。典型案例包括:三一重工打通 “研产供销服” 全链条数据,产量提升 70%,库存周转率提高 25%;中车株机 “智慧工厂” 实时采集设备数据优化生产,产品交付周期缩短 15%,轨道交通装备出口订单累计超 159 亿美元。

  2. 产业链协同:构建 “链主带动、中小配套” 生态
    以龙头企业为 “链主”,推动数据在产业链上下游流通共享。例如,中联智慧产业城整合产业链产品数据、市场数据与工业数据,实现设计协同、生产优化与供应链风险预警,研发周期缩短 30%,带动整体协同效率提升 40% 以上;通过 “智赋万企” 行动,推动 14.4 万家企业 “上云”、1.3 万家企业 “上平台”,覆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助力中小企业从 “传统制造” 向 “数字制造” 转型。

  3. 文化科技融合:打造马栏山 “中国 V 谷” 音视频产业集群
    以马栏山为核心,构建 “底座支撑 + 数据供给 + 场景创新 + 产业生态” 模式:算力方面,形成 500P 算力池(即将扩展至 1000P),算力成本降低 40%,产业利润率提升 15%-20%;制作方面,建设多云调度、实时渲染等四大平台,4K/8K 视频渲染效率提升 100 倍,单帧成本下降 30%;数据供给方面,依托湖南广电 100 万小时音视频资源,开发 1000 万条素材、600 万条标注数据,交易音视频数据 30 万小时,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 “语料”;场景方面,湖南博物院 “山海” App 整合全球 80 家博物馆资源,数字化 5 万件文物,用户超 3000 万;张家界 5G+8K 全景直播系统生成游客热力图,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35% 以上。

  4. 普惠服务:数据助力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
    依托 “湖南省企业收支流水征信平台”,累计为 6.6 万户中小微企业授信 707.4 亿元,降低融资成本 20% 以上;通过 “湖南省物流数智云平台”,助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15%,切实解决中小企业 “融资难、物流贵” 等问题。


各省下一步工作计划

  1. 浙江省

    贯彻国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规范,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优化公共数据质量,提升政企数据供需对接效率,打造更多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标杆场景,推动数据 “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2. 辽宁省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医疗健康等领域数据应用,发挥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优势,推动沈阳、大连 “双核驱动”,培育数据标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协同互补的产业集群,助力装备制造、医疗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
  3. 海南省

    依托自贸港政策,推进 “人工智能 + 应用场景” 深度融合,聚焦种业、深海、商业航天等特色领域,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研究促进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探索与欧盟、东南亚等地区的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推动国际数据业务集聚发展。
  4. 河南省

    完善 “一区多园” 产业布局,加快省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落地,推进 “一系统一授权”“一市一授权” 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持续举办 “数据要素 ×” 大赛与生态大会,挖掘更多行业融合案例,壮大数据产业规模。
  5. 湖南省

    加快制造业 “智改数转网联” 步伐,推动 “灯塔工厂”“智能工厂” 向更多行业延伸;深化马栏山 “中国 V 谷” 建设,打造音视频产业技术策源地与价值倍增地,为数据赋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 “湖南样板”。

END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推送稿件文字、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出现版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我们。